健康科普|清明时节宜健脾
2022-04-07 10:51:15 来源: 大河网
关注河南热线

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”。清明节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此时万物皆显,草木吐绿,清洁明净,就连流转于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。除了踏春、扫墓、插柳这些民俗活动之外,身体也需要自身多多关照,尽可能做到顺应天时,柔肝健脾,清降火气。

中医认为,清明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。春季五行属木,肝为风木之脏,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,在清明时节达到最旺,容易木克土,肝乘脾,影响脾的功能。

因此,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当避免。

清明祭扫,追忆亡故昔人,难免思虑满怀,忧思伤脾,常使脾胃虚弱。若有悲痛之情,悲可伤肺,使气机不畅,肺失宣发,导致脾运不健,气息不足。具体表现为:吃不下饭,人没精神,魂不守舍,加之淫雨霏霏,就更增加了消沉的氛围,这就是所谓的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。

当此之时,唯有健脾是改变状态的关键。健脾的方法有很多,在此推荐二三。其一,灸足三里穴。这个穴位在外膝眼下四横指的位置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的胫骨前肌上。每天一次,每次灸三至五壮;或者用艾箱灸,每天一次,一次三十到四十分钟。其二,山药薏米红豆粥。薏米红豆提前浸泡两个小时以上,和山药、大米一起熬粥,就能起到健脾和胃、利湿的功效。其三,茵陈大枣汤。具有清肝利湿,健脾胃的功效,清明时节饮用最为适宜。

清明时节自然界阳气升发,养生重点在养阳。除了饮食养生方面要注重健脾利湿、疏肝理气之外,运动养生方面还要注重多“动”忌“静”。不可宅在家里闭门不出,更不可长时间坐卧不起。(作者李武强, 三门峡武强中医院院长、副主任中医师)

责任编辑:hN_0138